【Linux】管理文件系统

文件系统概念:

文件系统是指文件的组织与管理结构,是一个有关于磁盘中各种有用信息的记录——即是保存以下信息的结构记录表
当前所使用磁盘的容量信息
磁盘的可用信息,包括已占用和剩余的空间;

文件与目录的属性;

文件与目录的在磁盘中确切地址与链接信息。
一句话总结:文件系统就是管理这块(分区)文件的机制或者说是组织方式。

文件系统类型:

Linux支持多种文件系统
·ext2:Linux基本文件系统
·ext3:ext2的增强版本
·ext4:ext文件系统的第四个版本()
·swap:交换文件系统
·nfs:网络文件系统,适合Linux或Unix机器间共享
·smbfs:适合Linux或Unix和windows机器间共享
·vfat:windows早期文件系统
·ntfs:windows默认文件系统,功能非常强大
·iso9660:CD光盘的只读文件系统
·GFS:google专用存储海量搜索数据而设计的专用文件系统
·reiserfs:早期linux使用的日志功能的文件系统
 

文件系统

Linux内核采用虚拟文件系统层(VFS),通过该中间层对各类文件系统提供了完美的支持。对于用户来说,这些文件系统几乎是透明的,用户不需要关心底层文件系统的具体实现。
 
VFS 基本结构
  ·super block
  ·dentry
  ·inode
  ·data
 
super block (超级块)
  存储文件系统的整体信息,包括inode/block的总量、使用量、剩余量,以及文件系统的格式。文件系统中第一个块被称为超级块。
   将物理相邻的若干个扇区称为了一个块。操作系统读写磁盘的基本单位是扇区,而文件系统的基本单位是块(block)。块越大存储性能越好,但空间浪费严重。块越小性能相对越低,但空间利用率高。
Inode 索引节点(元数据)
  保存的其实是实际的数据(文件内容)的一些信息,这些信息称为“元数据”(也就是对文件属性的描述)。例如:文件大小,文件拥有者(owner),文件属组(group),文件权限,文件读取或修改的时间戳,链接数量,同时记录此文件的数据所在的 block 号码,文件类型等等。
    注意,数据分成:元数据+数据本身
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,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。inode节点的总数,在格式化时就给定,一般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。一般文件系统中很少有文件小于2KB的,所以预定按照2KB分,一般inode是用不完的。
  inode号是唯一的,表示不同的文件。其实Linux内核访问文件都是通过inode号来进行的,所谓文件名仅仅是inode号的别名,方便用户识别和使用的。当我们打开一个文件的时候,首先,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;然后,通过inode号,在inode table中找到inode信息,最后在inode信息中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,接着就可以处理文件数据了。
  当创建一个文件(包括目录)的时候,就给文件分配了一个inode。inodes最大数量就是文件的最大数量。
  一个文件 肯定会占用一个inode,如果是空文件,就不会占用block,如果不是空文件,肯定会占用block;
  一个文件系统内的文件总数跟inode总数一致。
dentry 目录项
  目录项是描述文件的逻辑属性,只存在于内存中,并没有实际对应的磁盘上的描述,更确切的说是存在于内存的目录项缓存,为了提高查找性能而设计。注意不管是目录还是最终的文件,都是属于目录项,所有的目录项在一起构成一颗庞大的目录树。例如:打开一个文件/opt/data/a.txt,那么/、opt、data、a.txt都是一个目录项,VFS在查找的时候,根据一层一层的目录项找到对应的每个目录项的inode,那么沿着目录项进行操作就可以找到最终的文件。
注意:目录也是一种文件(所以也存在对应的inode)。打开目录,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。
data 数据
  记录文件的实际内容,若文件太大时,会占用多个 block
 
【Linux】管理文件系统
 
链接文件:
  硬链接:不同的文件名对应相同的inode
    ln a.txt a.hard
不能跨文件系统
  软链接:ln -s a.txt a.link
可以跨文件系统
 

创建文件系统:

创建完整的文件系统的四个步骤
  ·建立分区
  ·格式化分区建立文件系统
  ·检验文件系统
  ·装载文件系统
 
fdisk命令建立分区
  用途:在交互式的操作环境中管理磁盘分区
  格式:fdisk [磁盘设备]
  交互模式中的常用指令
    ·m:查看操作指令的帮助信息
    ·p:列表查看分区信息
    ·n:新建分区
    ·d:删除分区
    ·t:变更分区类型
    ·w:保存分区设置并退出
    ·q:放弃分区设置并退出
 
mkfs命令
  用途:Make Filesystem,创建文件系统(格式化)
  格式:mkfs -t 文件系统类型 分区设备
 
fsck命令
  用途:file system check,诊断修复文件系统
  格式:fsck -t 文件系统类型 分区设备
  -y:自动输入yes(与-a相同)
 
 
文件系统使用:
  挂载文件系统:
    mount命令:
      用途:挂载文件系统、ISO镜像到指定文件夹
      mount [ -t 类型 ] [ -o 选项 ] 设备名 挂载点目录
  卸载文件系统:
    umount命令:
      用途:卸载已挂载的文件系统
      格式:umount 存储设备位置
      umount 挂载点目录
eg:
[root@localhost ~]# df
Filesystem     1K-blocks    Used Available Use% Mounted on
/dev/sda3       18244476 1908296  15402756  12% /
tmpfs             953140       0    953140   0% /dev/shm
/dev/sda1         194241   38685    145316  22% /boot
[root@localhost ~]# df -i
Filesystem      Inodes IUsed   IFree IUse% Mounted on
/dev/sda3      1166880 56419 1110461    5% /
tmpfs           238285     1  238284    1% /dev/shm
/dev/sda1        51200    39   51161    1% /boot

  

验证:

 1.创建小分区

[root@localhost ~]# fdisk /dev/sdb

WARNING: DOS-compatible mode is deprecated. It's strongly recommended to
         switch off the mode (command 'c') and change display units to
         sectors (command 'u').

Command (m for help): p

Disk /dev/sdb: 21.5 GB, 21474836480 bytes
255 heads, 63 sectors/track, 2610 cylinders
Units = cylinders of 16065 * 512 = 8225280 bytes
Sector size (logical/physical): 512 bytes / 512 bytes
I/O size (minimum/optimal): 512 bytes / 512 bytes
Disk identifier: 0x000215f9

   Device Boot      Start         End      Blocks   Id  System
/dev/sdb1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2       16033+  83  Linux
/dev/sdb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1308    10490445   83  Linux
/dev/sdb3            1309        1435     1015808   83  Linux

Command (m for help): n
Command action
   e   extended
   p   primary partition (1-4)
p  
Selected partition 4
First cylinder (1435-2610, default 1435): 
Using default value 1435
Last cylinder, +cylinders or +size{K,M,G} (1435-2610, default 2610): +10G

  2.创建文件系统

[root@localhost ~]# mkfs -t ext4 /dev/sdb1
mke2fs 1.41.12 (17-May-2010)
/dev/sdb1 is mounted; will not make a filesystem here!
[root@localhost ~]# mount /dev/sdb1 /tmp/sdb1/
mount: /dev/sdb1 already mounted or /tmp/sdb1/ busy
mount: according to mtab, /dev/sdb1 is already mounted on /tmp/sdb1

  3.创建空文件

  

while :
do
touch /tmp/sdb1/a${RANDOM}
done
快速使用block:
while :
do
cat /etc/passwd >> /test/a.txt
done

[root@localhost ~]# while :
> do
> touch /tmp/sdb1/ a${RANDOM}
> done

touch: cannot touch `/tmp/sdb1/a31677': No space left on device
touch: cannot touch `/tmp/sdb1/a2591': No space left on device
touch: cannot touch `/tmp/sdb1/a19649': No space left on device
  4.使用df/df -i 查看空间使用情况;
[root@localhost ~]# df -i /dev/sdb1
Filesystem     Inodes IUsed IFree IUse% Mounted on
/dev/sdb1        4016  4016     0  100% /tmp/sdb1
[root@localhost ~]# df /dev/sdb1
Filesystem     1K-blocks  Used Available Use% Mounted on
/dev/sdb1          14497  14497     0    100% /tmp/sdb1
  5.inode全使用,block还有空闲的,这时不能创建新文件了,但是还可以增加文件内容;
  inode还有空闲,block全使用,这时可以创建新文件,但是不能增加文件内容。
 

管理交换空间:

  虚拟内存也叫交换空间
  短时间缓解物理内存的不足;但不能代替物理内存
mkswap命令
  用途:Make Swap,创建交换文件系统
  格式:mkswap 分区设备
  -L:设置交换分区文件系统标签
swapon 分区设备 ----激活交换分区
swapoff 分区设备----停用交换分区
eg:
[root@localhost ~]# mkswap /dev/sdb5
Setting up swapspace version 1, size = 2006929 kB 
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n /dev/sdb5
[root@localhost ~]# free | grep -i swap
Swap:      3008456          0    3008456
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ff /dev/sdb5
[root@localhost ~]# free | grep -i swap
Swap:      1048568          0    1048568